中國車險規模,2014年僅次于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車險市場。但同時,除三大保險巨頭,出現超七成的全行業承保虧損態勢,且程度不斷加劇,車險整體連年“虧”聲一片。
中國車險業務陷入全面虧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來自于跟國外成熟市場相比居于高位的“賠付率”,這是中國車險業和汽車后市場共同處于尚不成熟階段的結果。因此,在現階段,怎樣合理有效地降低配件費和工時費,成為控制我國車險賠付率成本的關鍵因素之一。
變革其實已經悄然開始。
隨著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聯合制定的《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實施管理辦法》的實施,以及《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的即將出臺,這些破除不公平競爭的政策導引,正在給后市場及車險行業,雙雙開啟深度融合、共生共榮的利好機遇。
近日,中國汽車咨詢中心網記者,以“同質配件落地如何推動車險與后市場融合”為主題,采訪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汽車維修配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魏同偉。魏秘書長表示,同質配件的產生,有利于促進整個車險行業以及后市場變革,也將對加快目前混亂的后市場配件流通洗牌。
同質配件與車險企業緊密相連
近兩年,中國汽車后市場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2014年9月,由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共同印發的《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對“同質配件”的定義。
另一件是2015年2月,中國保監會印發了《關于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并于當年6月啟動了第一批6個地區的商業車險改革試點工作。
這兩件看似并不相干的車界大事,站在后市場角度來說,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魏同偉向記者解釋道,保險公司作為中國汽車后市場最大的買單者(編者注:按目前中國車險市場規模約5000億計算,其中用于理賠的大約60%,約3000億,其中約2/3賠車,1/3賠人;即大約2000億用于修車,其中約1000億賠工時,1000億賠配件)。
在理賠方面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配件價格過高,整車廠和經銷商握有絕對主動權,長期以來保險公司只能處于被動挨宰的地位。
而目前,同質配件已經被國家定義為與原廠件具有相同質量標準的配件,保險公司就有了新的選擇,在汽車維修保養時,維修廠可以建議車主使用同質配件來降低保費,或者用先行賠付的市場手段來刺激車主使用同質配件。
“對于消費者而言,同質配件可以全程追溯,也有質量保障,價格卻比原廠件要便宜,所以現在很多保險企業都很愿意大力推廣同質配件的流通,并且鼓勵與保險行業相關的維修企業使用同質配件,其結果就是“減損降賠”。三方都得到了實惠,徹底改變了原來車險企業、車主、配件和維修的關系。”魏同偉向記者表示。
同質配件已進入事故車維修體系
在同質配件的概念提出之后,很多人認為同質配件是否將由獨立的零部件生產廠商進行生產,再經過分銷體系進行銷售。對此魏同偉解釋道,“同質配件只是個定義,和其他的產品是一樣的,只是在這些產品上有個全程追溯的二維碼。這個二維碼是一件一碼,不能仿制,并且與國家質檢總局的編碼中心相關聯,從而杜絕了假貨。”
據記者了解,同質配件的概念從去年年底落地后,推進情況順利。目前已經與博世、馬勒、海拉、輝門、采埃孚等10多家世界500強零部件巨頭簽訂了供貨協議,其部分產品上將貼上“同質配件”的認證二維碼,加入了同質配件的認證體系。
而在汽車保險方面,魏同偉介紹道,自今年3月,在交通部等國家十部委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推廣同質配件的倡議下,人保財險已率先在其旗下承保車輛維修的理賠領域推廣同質配件的使用,同時相關的產品也已經進入流通環節。
短鏈高效,降低成本
在保險服務較為發達的歐美國家來說,整個汽車市場服務體系中,維修和配件都圍繞著保險進行運轉,而保險則支配著資源。但是在中國,目前車險行業和汽車后市場都不成熟,兩者主要在初級的保單分銷和事故車維修的淺層次合作,處于各自發展的狀態。
魏同偉表示,導致這一局面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交易的“中間環節太多”。對于同質配件的供貨體系,魏同偉認為“短鏈高效”是最終目的。
“現在我們提倡的是總對總的合作,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我們叫做短鏈高效。由生產企業或者云平臺,以及我們自己的物流體系直接配送到修理廠,這樣會節省出一大批的成本出來。”魏同偉向記者表示。
行業缺少好的資本,好的人才
保險與后市場在未來必然將呈現融合共生的局面,形成一個龐大的新的汽車生態圈。不過,在這個生態圈形成之前,還需要非常多的因素需要融合進這個體系之中。
魏同偉認為,“我們需要更好的資本,更好的連鎖模式,更好的管理經驗,以及更好的高端人才加入進來才能將這盤棋下好。”魏同偉表示,“包括保險行業在深化改革以后,進入后市場,將做一個主體定位,加上金融工具,這樣保險和后市場才能穩步向前發展。”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