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汽車工業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為做大做強 中國汽車工業,提供了重要指導。在此戰略機遇期,汽車零部件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為整車發展提供支撐,如何充分發揮“中國制造2025”的重 要載體作用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為做強汽車產業必將為“中國制造2025”目標實現提供強力支撐和帶動作用。
《中國制造2025》引領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集中度
到2020年,前30家主要零部件集團企業產值占比由目前的20%提升至30%。
到2025年,國內主要集群區零部件產值突破2.5萬億,其中前30家主要零部件集團企業產值占比超過40%。
品牌競爭力
到2020年,通過創新驅動,支持部分中國品牌企業,發展10~1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零部件企業集團,其中單項零部件產品處國際知名品牌之列。
到2025年,支持部分中國品牌企業,發展3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零部件企業集團,其中單項零部件產品處國際知名品牌前五。
市場發展
到2020年,國內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配套份額提升至30%,零部件出口占零部件總產值提升至10%。
到2025年,國內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配套份額提升至40%,力爭2025年零部件出口占零部件總產值的20%。
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
結合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發展要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全面推動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發展,尤其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發展。
①節能汽車關鍵零部件
推動高效內燃機及其關鍵零部件、電子控制系統、混合動力電機/電池/專用發動機、中低壓助力與能量回收技術、高效自動變速器及其關鍵零部件、輕量化零部件的發展,提升中國品牌市場份額。
到2020年,節能汽車實現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優于5L/100km,中國品牌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50%;商用車平均油耗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品牌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70%。
到2025年,在節能汽車領域,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優于4L/100km,中國品牌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60%;商用車平均油耗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品牌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80%。
②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
推進動力電池系統、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電機耦合裝置、增程式發動機、高壓總成、整車控制器、輕量化車身等關鍵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需求。
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80%。
到2025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
③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
著力推動車載光學系統、車載雷達系統、車載高精定位系統、車載互聯終端、集成控制系統的發展,提升中國品牌市場份額。
到2020年,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掌握傳感器、控制器關鍵技術、供應能力能滿足規模發展需求,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傳感器、控制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掌握執行器關鍵技術。
產業平臺發展
到2020年,充分利用現有行業服務資源,搭建零部件發展綜合平臺,促進行業健康與快速發展;初步構建零部件行業第三方服務平臺,搭建零部件產品質量信用平臺。
到2025年,建設完成整零合作配套體系、零部件行業第三方服務平臺、零部件產品質量信用運營體系。
產業聚集發展
到2020年,建設2~3個具有零部件總部、研發、銷售等綜合功能的國家級特色零部件示范基地和集聚區域。
到2025年,建設5個具有零部件總部、研發、銷售和中高等綜合功能一體化的國家級零部件基地;國家級零部件 集聚區域建成5家以上國家級零部件技術創新發展聯盟,5~6家大型共性技術及公共服務平臺。圍繞攝像頭、雷達、導航定位、射頻芯片、無線通訊終端及控制器 等,打造2~3個零部件產業聚集區。
零部件關鍵技術發展
到2020年,逐步掌握清潔高效動力總成、汽車電子、新能源及智能汽車相關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關鍵技術,積極推進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集團公司。
到2025年,力爭在下一代動力傳動系統、智能汽車電子、新能源汽車相關核心零部件領域實現突破,打造3~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零部件集團及若干知名自主零部件品牌。
零部件研發的強化
到2020年,積極引導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開發,實現骨干零部件企業年度最低研發投入占比主營業務收入的4%~5%。
到2025年,骨干零部件企業年度最低研發經費占比銷售收入的5%~6%。協同整車企業或世界知名零部件企業構建5家以上大型關鍵零部件產品前沿技術“平臺研發”和“應用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
零部件產品質量提升
到2020年,中國品牌零部件產品質量實現大幅提升,基本達到國際先進制造水平和能力,構建滿足整車發展的高水平低成本的零部件配套供應體系。
到2025年,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中高檔整車零部件配套供應體系,位列汽車發達國家中位水平。
對促進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建議
強化政府引導和統籌協調
積極推動構建國家汽車零部件專項推進協調機構,加強產業引導與規范。建立完善多形式汽車零部件創新合作發展機制,探索搭建內資、合資、外資等各類資本的零部件企業發展平臺。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助力零部件自主創新,加大優惠政策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零部件市場應用獎懲政策。拓展基金、信貸、保險融資渠道,支持重點零部件項目建設。
擴大零部件企業開放與合作
借助合資企業技術研發平臺,培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扶持企業聯合開發,逐步實現關鍵核心零部件技術突破。推進零部件企業的并購重組,重塑中國知名零部件品牌。
營造零部件發展的良好環境
積極推動建立國家技術發展聯盟,加快研發資源及技術共享。推進全國汽車零部件基地建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跨產業協調,逐層分解技術關鍵難點,全技術、全產業鏈協同突破。
積極發揮國際化作用
把握“一帶一路”機會,促進零部件企業融入全球配套。推進“走出去”戰略,加強國際“產學研用”相關機構技術 交流與合作。契合發展中國家需求,共同建設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實現互聯互通;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現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瞄準汽車及零 部件工業,以產能合作為突破口,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加快零部件產能與升級合作。
加強零部件人才保障
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汽車零部件人才的引進。統籌兼顧研發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培養。
行業專家各方解讀《中國制造2025》
傅偉:零部件企業應盡快推進智能制造
株洲易力達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偉表示,國內很多零部件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生產裝備、技術水平、質量控 制等方面仍然非常落后。如果不盡快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智能化制造,這些企業的產品質量很難提高,與國外一些先進零部件企業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很多零 部件企業現有的市場將會被外資分食。所以傅偉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及時且必要,在政策落實過程中,還應給予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多一些保護,讓 它們有時間、空間去把握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機遇。
易力達的產品主要為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是汽車上重要的安全件,這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產品質量與相 配套的原材料、生產工藝息息相關。針對企業未來發展,推動智能化制造,傅偉表示,他們確定了兩條路徑,一方面尋找高端供應商加強合作,從源頭提升品質;另 一方面與國內相關先進企業聯手,提高電動助力轉向總成研發制造水平,推動行業進步。
倪威:提升零部件質量是打造品牌的基礎
亞新科工業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倪威表示,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工業和機械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國家制定《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的工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倪威認為,建設汽車工業強國就是要具備為全球市場供貨的能力。中國的汽車和零部件產品如何走向世界,靠的是品 牌,靠的是質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公司要打造品牌必須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提升質量。《中國制造2025》方案中提出要“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 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中國的零部件產品一直被詬病為“質量差”,不是我們做不出質量好的產品,而是我們 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不好。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工業的問題在于對制造工藝的堅持度不夠。
因此,倪威認為《中國制造2025》方案的意義不在于目標的宏偉,而在于通過目標的實現,打造一場提升中國產品質量的運動,形成一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堅持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增強研發能力,提升質量,把這兩點踏踏實實做好是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最有利的支持。
陳昆:緊固件行業要提升裝備水平
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緊固件分公司營銷部部長陳昆表示,《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的 提升做出了要求,而針對緊固件行業來說,陳昆認為在企業逐漸擴大規模的過程中,有必要應用自動化程度更高的設備,縮小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上下游企業及 相關行業應加大對裝備技術的關注度和研發力度。
目前,國內緊固件企業數量很多,但具備一定規模、生產裝備相對先進的企業數量較少。一定數量的生產工藝相對落 后的小企業已經處于停工的狀態,這些企業將會在未來5年內逐步被市場淘汰。行業內領先的緊固件企業將以并購、合資為主要發展道路,擴大企業規模,并引進更 加先進的生產裝備,而外資企業的進入也勢必對國內企業造成一定沖擊。《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業重點領域的試點示范工程提出了運營成本、不良品率、產品 生產周期逐漸降低的要求。運營成本、不良品率、產品生產周期應該是每家制造企業關注的問題。一般來說,緊固件企業制造成本中,鋼材、輔材等材料占了40% 左右,而這些原材料已經處于較低的價格水平,加上人工成本逐漸提升,企業運營成本下降幅度不會太大。不過,隨著企業規模化效益提升,生產設備更新,以及自 動化程度提高,產品生產周期可以逐漸縮短,整個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