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向來以質量可靠耐用著稱,眾多日本汽車廠商——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在國內都有著各自的粉絲群體,然而近幾年,日本車的質量神話似乎正在破滅。
今年11月9日,馬自達因為柴油引擎當中使用的閥門彈簧問題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約64萬輛故障汽車。更早些時候,斯巴魯也在全球召回逾40萬輛汽車,修理可能導致車輛在行駛時熄火的有缺陷的發動機部件。幾天前,另一家巨頭本田汽車也加入了召回陣營,因車輛在行駛過程中車門有可能意外開啟,本田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12.2萬輛奧德賽。
日本的制造業之痛
不光是日本汽車,事實上日本的整個制造業都在遭遇著質量和信任危機。從2015年起,就不斷傳出日本名企造假的新聞。去年10月份,作為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的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了其生產的部分鋁和銅制品的強度等性能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交付客戶,問題產品涉及全球眾多生產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
無獨有偶,此前高田公司也因為安全氣囊數據作假,僅在美國就導致11人死亡,事件直接導致公司破產被中資企業收購。還有例如三菱汽車的輕型汽車燃料數據作假等一系列事件,都在腐蝕著日本制造作為亞洲最好制造業的根基。
日本車真的越來越差了嗎?
或許會有人覺得,召回并不能代表質量差,德系車也會召回,美系車也有召回,憑什么說日本車召回就是質量差?還有人認為召回其實是廠家負責任的表現。況且從銷量上來看,日本車這幾年在中國也是賣得越來越好,何來質量下滑一說?
帶著同樣的好奇心,小編去查閱了相關的資料。美國咨詢公司J.D Power每年都會發布汽車質量調查報告(IQS),主要針對美國市場消費者在買車后的90天對于車輛的整體性能、配備和品質的滿意度進行調查,每年的調查結果都會吸引大量的關注。
從近幾年的調查結果看,2016年的時候,豐田、雷克薩斯、日產還能分別位列榜單的第4、第8、第10名,占據前十名里的三個,到了2017年,就只有日產能勉強進入前十,豐田和雷克薩斯分別降至第14和第16名,只在行業平均水平附近。
而到了2018年,日系車可謂是全面敗退,最高的雷克薩斯位列第八,而豐田、本田、馬自達竟然分別排在了第19、第23、第24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要知道豐田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日本車的水準,在短短三年內從第4下滑至第19,所以說日本車質量變差了,真的不冤枉。
日本制造得了什么病?
其實仔細一想,日系車質量的下滑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整個制造業都出了問題,汽車行業作為制造業里的明珠,又如何能獨善其身呢。可能很多人會好奇,日本制造為什么突然就不行了。在我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制造缺乏創新,就拿車企來說,人們總說德國車小毛病很多,其實一方面也來源于德國車的激進,會去運用一些比較新的技術,比如曾經的渦輪增壓這種發動機新技術。而日本車主要采取自然吸氣這項傳統而成熟的技術,因此開起來比較穩定。保守的發展模式在短期內或許能規避風險,但長期來看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的原因來自于企業內部管理的僵化,日本企業崇尚全面質量管理,過去市場變化小,這種方式沒有問題,但是隨著科技發展變化一快,問題就出現了,近幾年的幾次造假案也基本是成本控制下出現的產品質量管理問題。
需要改變
日本制造之殤,其根本原因錯綜復雜。就本文單一提及創造力不足和管理僵化這兩點而言,也只是片面之談。綜而論之,也不是單單靠著創造力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調整就能夠解決的。更老生常談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需要看到日本制造業提升生產質量的態度,才能重新為日系迷打上一針強心劑。而電動和燃料電池這兩個汽車產業的轉角,或將成為日系興衰的關鍵點。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