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全年最重要的賽事盛會期間,倍耐力歷年來為法拉利挑戰賽定制的輪胎悉數亮相蒙扎
2018 年11 月1 日,蒙扎 —— 六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運動型跑車、六輛衍生版賽車, 以及六套專為它們制造的賽事級輪胎,在法拉利挑戰賽在26 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各自的經典故事。法拉利重點車型的賽事版本,組成了法拉利知名的單一品牌賽事。倍耐力作為法拉利挑戰賽一直以來的獨家輪胎供應商,對這些故事再熟悉不過。與所有賽車運動一樣,激烈戰況與求勝欲望強烈的車手,讓倍耐力在極端條件下汲取創新靈感,然而這項賽事基于民用車型,但有著相同特性和活力。自法拉利挑戰賽于1993 年創立后,先后共有超過1000 位車手參與其中。可見使用過的輪胎更是不計其數。當挑戰賽自歐洲延伸至亞洲與美國后,倍耐力輪胎陪伴著每一位駕駛法拉利賽車的車手。
車型與輪胎: 法拉利挑戰賽的歷史
單一品牌賽事的開端者是法拉利348 Challenge。它是由 1989 年生產的348 TB 和TS 衍生而來,繼承了民用車3.5 升 V8 引擎并加上320 馬達。與民用車版本相比, 法拉利348 并沒有做很大的改動, 但一個顯著的區別是配備列由倍耐力專門為其設計的光頭胎。法拉利挑戰賽輪胎首個輪胎尺寸17 英寸光頭胎,前后輪規格不同(分別為前輪245/620-17,后輪265/640-17) 。就像車本身一樣, 此款輪胎也與其原配民用胎有很大淵源:它們源自于倍耐力P Zero 輪胎模具,卻有特殊的結構與配方。
1996 年,法拉利348 Challenge 與新款法拉利355 Challenge 共同完成了它的最后一次比賽,法拉利355 Challenge 也是民用車型的后代,配備了與民用車型一樣的 380 馬達引擎。其特別之處在于為滿足賽事需求而添加的安全裝置與倍耐力定制輪胎。這是倍耐力首次為法拉利單一系列提供18英寸輪胎,而這一尺寸此后已延用了超過10 年。
2000 年, 法拉利挑戰賽的第三種車型,基于法拉利360 Modena 改造的法拉利360 Challenge 首次亮相。它和民用車型采用的引擎馬力相同(400 馬力),但自重更輕。在接下來幾年中,法拉利360 Challenge 經歷了幾次重要調整,包括引擎增加到了415 馬力。車型的升級對輪胎性能要求更高。而倍耐力當初為法拉利355 設計的輪胎仍可輕松滿足車輛與駕駛者需求,只在尺寸與配方做出了相應調整。
隨后的法拉利430 Challenge 成為單一系列的里程碑: 雖然它與公路版同樣是490 馬力引擎, 但法拉利從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吸取經驗并作出了相應改動。例如,它擁有法拉利賽車中最高級的碳陶瓷剎車系統, 因此輪胎也要隨之作出升級調整。倍耐力首個19 英寸輪胎就此面世,包括光頭胎面和濕地胎。這也是首個 “全濕地”輪胎,擁有專門適用于濕地的花紋。
2010 年,被稱為是最新Challenge 車型基礎的法拉利458 Italia 面世。與民用版擁有同樣的570馬力但卻輕了 100 千克,并且配有特殊的引擎測繪器和賽級排氣系統。同時后電子差速系統也要求輪胎配合其工作。倍耐力調整了輪胎的規格與配方, 但保留了原有的輪胎尺寸。
2016 年,隨著法拉利488 Challenge 的誕生,法拉利挑戰賽迎來了渦輪增壓這一革命性技術,這也是渦輪式引擎在冠軍賽25 年歷史上的首次亮相。相比于法拉利458 Challenge ,488Challenge 提升了100 馬力,在費奧拉諾賽道(Fiorano Circuit)的單圈速度提升了一秒。為了更好地配合488 Challenge 的卓越性能,倍耐力也更新了輪胎尺寸。
倍耐力負責法拉利挑戰賽的賽事經理Theo Mayer 表示:“與法拉利共同創造Challenge 系列對倍耐力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除職業車手外,還有很多在專業賽事比賽之外的賽車愛好者共同參與。輪胎制造與賽車制造相輔相成。在每一款Challenge 新車正式發布前的一年之中,我們都在專注于提高車輛駕乘和性能體驗,旨在滿足各個水平的駕駛者。我們利用倍耐力賽事部門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創造這些提升,從而最大程度發揮賽車的整體性能。這些努力能夠使輪胎在不同干地條件下都具備更優駕駛性。同時,我們也開發了適用于雨天的全濕地輪胎。現在,我們與法拉利的合作進入到第26 年。倍耐力的下一個目標是與法拉利共同慶祝攜手合作的50 周年!”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