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六大周期疊加:世界經濟正處于新一輪增長周期但可能逐漸見頂回落、金融周期退潮融資形勢偏緊、產能新周期起點、房地產周期調控中期、去庫存周期和新政治周期。
產能新周期起點和金融周期退潮是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形勢運行的主要邏輯,前者決定了經濟L型的韌性,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接近觸底,中速增長平臺正在構筑;后者決定了去杠桿的融資收縮,流動性退潮,引發P2P暴雷、信用債違約、大股東股權質押風險、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股市下跌、房地產調控等,當前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以來第一輪金融周期的下半場。中央下定決心,以短期陣痛換取長期健康發展,去產能、去庫存任務基本完成,政策正著力推動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
一、全球流動性收緊,金融市場動蕩,貿易摩擦升級
由于美聯儲加息、美元走強、特朗普減稅、全球貿易摩擦導致資本回流美國本土,新興市場普現匯率貶值和股市下跌,土耳其匯率崩盤、兌美元跌幅達50%,年初以來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匯率貶值均超過20%,人民幣貶值5.9%,已是相當堅挺,但A股上證綜指跌幅達27%。80年代和90年代末兩次強勢美元周期分別引爆了拉美債務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年美聯儲加息自爆次貸危機。
二、內外需疊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家發力基建和結構性放松貨幣政策,但堅決金融去杠桿和房地產調控
按照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
(1)7月出口超預期增長12.2%,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搶出口導致出口數據異常大增,下半年出口下行壓力較大。
?。?)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3%,7月當月8.8%,均為近年新低,跟居民收入下降、股市下跌、房貸負債過高等有關。同時,拼多多、美團外賣等火爆,顯示居民消費降級。
三、中美貿易戰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最好的應對是改革開放
對于中美雙方如此快速、如此強硬、如此大規模開打貿易戰,一開始超出了國內外媒體和市場的預期。直到最近,市場開始正視并接受現實,持久戰、放棄幻想之類的理性觀點開始逐步被認可,呼喚加快改革應對的積極聲音漸起。
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初,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只有深入研究大國興衰的世紀性規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的經濟社會背景,清醒認識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訴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戰略誤判,放棄幻想,著眼長遠,沉著應對。
當前市場上流行三類觀點:認慫論、強硬論和無視論。
面對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有一種悲觀的“認慫論”觀點開始流行起來,認為只要中國服軟認慫,中美貿易戰即宣告結束或重歸于好。這種幼稚的觀點缺少對大局的深刻洞悉,反映了小知識分子的軟弱和狹隘。當年日美貿易戰從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一直打到80年代末,歷時三十年,日方節節退讓甚至無原則順從,但美方卻步步緊逼,直到日本應對失當、國內資產價格泡沫崩盤,日本金融戰敗,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再也沒有能力挑戰美國經濟霸權,日美貿易戰才宣告結束。
此次中美貿易戰不過是過去十多年美方試圖遏制中國崛起戰略的延續和升級而已。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方就大力推行一體兩翼、兩翼張開(TPP、TTIP)的經濟戰略,以及“戰略東移”的軍事戰略。
從世界大國興衰的世紀性規律和領導權更迭來看,貿易戰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必然出現的現象和必將面臨的挑戰,難道你以為美國會自然地把世界領導權拱手相讓嗎?這不僅僅是貿易戰,而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是由于發展模式、意識形態、文化文明、價值觀等差異所引發的世界領導權更迭之爭,其未來演化的參考模式不是過去四十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模式,而應參考英美世界領導權更迭、日美貿易戰等的演化模式。
第二種流行觀點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強硬論”。對于中美貿易戰的討論,有種思潮是引向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甚至民粹主義,認為中國已經強大起來,有實力在經濟、金融、資源、輿論、地緣政治等領域對美方全面開戰。
這種觀點是缺乏理性的自我膨脹。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之前,國內存在一些過度膨脹的思潮。中美貿易戰無異于最好的清醒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科技創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務、大學教育、關鍵核心技術、軍事實力等領域跟美國的巨大差距,中國新經濟繁榮大部分是基于科技應用但是基礎技術研發存在明顯短板,我們必須繼續保持謙虛學習,必須繼續保持韜光養晦,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
中美貿易摩擦確實也折射出中國在改革開放領域仍有很多功課要做。坦率講,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內部審查、打破國企壟斷、更大力度的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等方面我們有很多的功課要去做,這是我們客觀要承認的。
我們認為,無論是“認慫論”還是“強硬論”,都是被美方牽著走,中國應采取“無視”的智慧和大局觀,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建設自由平等以人為本的公民社會,我們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自然會得到世界的認同,內圣才能外王,而且要廣積糧,緩稱王。
中美貿易戰,一方面源于巨額貿易逆差及其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和分歧,另一方面源于新冷戰思維在位霸權國家對新興崛起大國的遏制。外部霸權是內部實力的延伸,貿易戰背后更深層次的是改革戰,與其打嘴仗、挑動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情緒,不如韜光養晦、實事求是地做好改革開放,歷史和人民最終會給出最公平的答案。
四、以六大改革為突破口,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新周期
近期金融去杠桿和中美貿易戰引發貨幣再度放水刺激的呼聲和討論,這是非常短視和誤國的,如果面臨中美貿易戰的外部沖擊重回貨幣刺激的老路,將重演1990年日美貿易戰的失敗教訓。
中美貿易戰不宜往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方向引導,而應往形成改革開放共識的方向引導,冷靜深入思考。最好的應對是順勢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類似1960-1980年的日本、1960-1990年德國產業升級應對模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開國內行業管制和要素市場化、降低制造業和部門服務業關稅壁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和執行、下決心實施國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大規模降低企業和個人稅負、改善營商環境、發展基礎科技的大國重器等。
當前政策重心轉向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案、具備了堅決的執行力,未來應以六大改革為突破口:
第一,建立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鼓勵地方試點,調動地方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積極性。過去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一項重要經驗就是地方試點、試驗,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一些問題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變得錯綜復雜,需要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開展相關試驗。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等,無一不最早來自于基層的實踐和智慧。
第二,堅定國企改革,不要動則上綱上線、陷入意識形態爭論,要以黑貓白貓的實用主義標準衡量。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什么樣的產權更有效率、什么樣的產權是無效的。改革的目的是用有效率的產權替代無效率的產權,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資源有效配置。因此,國企改革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第三,大力度、大規模地放活服務業。中國已經進入到以服務業主導產業的時代,制造業升級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消費性服務業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制造業除了汽車等少數領域大部分已經對民企外企開放,但是服務業領域仍存在嚴重的國企壟斷和開放不足,導致效率低下,基礎性成本高昂。未來應通過體制機制的完善,更大程度地放活服務業。
第四,大規模地降低微觀主體的成本。降低成本,釋放企業家的創造創新活力,能夠給微觀主體尤其是企業家帶來發展信心。其中,包括減稅、降低制度成本,還包括降低各種辦事、費用、物流、土地、能源等基礎性成本。
第五,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去杠桿、去通道、去鏈條,防止資金空轉、以錢炒錢,必然導致龐氏融資暴露和崩盤。對此,一定要排除萬難,堅決抓下去,同時,防止監管競賽和監管疊加引發新的風險,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促進金融和實體部門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
第六、按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居住導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關鍵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未來應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鉤;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長期穩定;從開發商為主轉變為政府、開發商、租賃中介公司、長租公司等多方供給,豐富供應主體;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抑制投機型需求。
中國經濟社會向何處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世界性難題我們能否成功?值此時艱,正是有識之士投身報國、立言立行的大時代。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應當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展現新時代、新氣象。經過改革轉型洗禮后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