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發表題為《要讓制造業吃香 不讓實干者吃虧》的文章稱: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基礎,我們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越要警醒制造業缺血的現象,拿出有力措施,提升制造業“獲得感”,不讓“實干者”吃虧。我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在想,輪胎業什么時候才能開始吃香?起碼不要讓輪胎人度日如年,夜不能寐。
近年來,幾乎全中國人都知道,干制造業,是又累又苦又難賺錢。尤其是在輪胎行業,簡直是苦上加苦。這和近年來火熱的房地產市場、金融領域高回報相比,真是冰火兩重天。
賺錢難、太辛苦是不少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共同感受,有一些企業家甚至覺得做實業有點兒“虧得慌”,因為“一步一個腳印”干實業,真的不太“吃香”。
中國輪胎商務網(m.jppiwci.cn)走訪調研發現,輪胎行業產能過剩、盈利水平下降、稅費負擔較重、綜合成本上升等問題交織疊加,讓輪胎生產企業“壓力山大”,一些輪胎企業辛苦干一年,利潤不如一二線城市炒套房,讓專注干實業的人們感到失落。
現在,相當一部分輪胎人要么在苦苦掙扎,要么在尋求轉業,如此下去,投資制造業的趨勢將回落,企業創新的熱情也會打折。而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輪胎人,連輪胎上游原材料市場,也是困難重重。
進入6月下旬,本應是海南、云南等地膠農喜迎收獲的好時節,然而,從2011年開始的橡膠熊市卻讓膠農一再“棄割”,今年也不例外。
低迷的天然橡膠價格嚴重挫傷了膠農的積極性。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橡膠價格嚴重下跌,目前海南膠農“棄割”現象十分普遍。
“500棵橡膠樹,按照每個月割膠10次算,一個月下來總收入才1000多塊錢。”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位膠農感嘆道。在他的記憶中,已經好幾年沒有碰上“好行情”了。今年1月份,膠價一度漲到每公斤20多元的高價,令膠農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備受鼓舞,但5月開割之后的大跌行情則令人大跌眼鏡。膠賤傷農,背后卻是橡膠期貨市場的炒作投機和興風作浪。
振興輪胎制造業,要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崇尚實業的氛圍,建立扎根創新者受益、違規違法者受罰的市場競爭機制,讓創新得到回報,讓不正當競爭受到處罰。此外,還要堅決改變一些領域輕易獲取暴利的狀況,嚴防投機炒作。
這需要政策措施支持,比如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人們對做實業有興趣、有信心。同時,也要切實解決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
就拿輪胎制造企業來說,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靠幾年前政策支持、從銀行借錢建設的,憑借著重復建設、價格優勢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其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高污染中小企業,由于最近幾年產能一直處于過剩階段,企業開工率不高,導致他們盈利很少,很難籌集資金改造自己廠的生產線、增添環保設施。現在,這一部分企業已經很難從政府那里要來優惠政策了,在面對去產能、環保政策趨嚴等新常態下,這一部分企業就剩下了兩條路,要么升級改造成為高新技術、高端制造的企業,要么被兼并重組。
而對于終端市場的輪胎個體戶來講,也是怨聲載道。
“我是做輪胎的小個體。現在做生意太難。孩子們嫌太受累掙不多少錢,不愿干。現在自已接近50歲體力也吃力了,從補胎充氣到自已賣胎28年歷程充滿艱辛,感到前程眇茫!”
“不想干啦,同行之間不齊心,價格都跌到谷底了,互相殘殺,真沒勁。”
“做輪胎的,是沒辦法才干這行。”
“輪胎生意越來越難做,不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走一步看一步吧。”
輪胎業“喝西北風”已經好久了!但愿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在為制造業正名的同時,也能讓輪胎業的從業人員感受到一點溫暖,心存一絲期望,才能讓大家擼起袖子一年365天的干。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