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近美洲市場“反傾銷”調查和相關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我國汽車輪胎行業出口又遭遇“紅燈”擋道。目前,已有美國、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等一批國家和地區針對我國輪胎產品陸續開展“反傾銷”調查,以及相關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
根據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和反補貼協議的規定,一旦某成員國確定了其他成員國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格,并且該行為對進口成員國國內產業造成了損害、威脅,或出口國政府向出口經營者提供的資金或財政上優惠措施,即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額外的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使其不能低價出售。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協議是對被調查國外貿出口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貿易壁壘。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輪胎產業對外依存度很高,每年約四成以上的輪胎產量要靠出口來消化。正因如此,一旦啟動反傾銷調查,對出口比例較高、產能過剩的我國汽車輪胎企業而言,就是雪上加霜,出口量就會明顯減少,甚至對輪胎企業的后續發展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41家重點會員企業共生產汽車輪胎21171.91萬條,其中出口輪胎量為9067.9萬條,出口占比達42.8%。由于雙反貿易壁壘等因素的影響,上述41家企業完成出口輪胎交貨量同比減少1.43%,完成出口輪胎交貨值295.6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9.66億元。另據不完全統計,由于今年美國“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政策的實施,我國汽車輪胎行業已有6家企業關門和倒閉,9家企業輪胎項目因資金、環評和土地等問題而停建,8家企業虧損面達20%。
“雙反”政策對我國汽車輪胎行業的影響遠不止于此。自2009年9月11日美國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3年(2009年9月~2012年9月)的懲罰性關稅起,我國汽車輪胎出口就為此在原有的4%關稅基礎上,連續三年分別加征了35%、30%和25%的附加關稅。僅在2015年,美國“雙反”涉案中國汽車輪胎產品總額達10.7億美元。今年8月30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對華卡客車輪胎反傾銷初裁結果,認定中國輸美有關輪胎存在傾銷行為并認定存在緊急情形。初裁結果顯示,中國汽車輪胎需要承擔的傾銷及補貼合并有效稅率為40.68%。
國內汽車輪胎企業面對美國“雙反”帶來的沖擊,采取了多種措施。一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采取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投入不同品牌的措施應對貿易壁壘;二是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三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匯風險需要定期監控外幣交易和外幣資產及負債的規模,采取簽署遠期外匯合約或貨幣互換合約的方式來達到規避外匯風險的目的。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輪胎行業凈利潤一直比較低,外匯風險可能會給汽車輪胎企業帶來的利潤損失在七分之一左右?;Q合約的應對措施雖然能為企業減少外匯損失的風險,卻也會減少企業的流動資金,可謂是有利有弊。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