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輪胎行業無疑正處于一個不確定的時期,有尷尬,有迷惑,但一個目標卻變得越來越清晰——去產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依靠投資擴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數量擴張的傳統發展模式,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輪胎生產國,但也造成輪胎行業目前產能相對過剩、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現狀。
關于2016年輪胎“去產能”,這幾件事你得知道!
輪胎產能結構性過剩嚴重
近幾年中國輪胎行業的快速發展,除了得益于汽車需求量的快速增長和2008年來天然橡膠價格一路下滑帶來輪胎行業整體利潤率上升外,還得益于中國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向輪胎企業提供的各類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中國全鋼輪胎累計產量1.07億條,半鋼胎3.69億條。但中國化工裝備協會橡膠機械專業委員會從設備口統計,2013年底,我國全鋼胎生產能力達到1.5億條以上,半鋼胎生產能力達到4.5億條以上;至2014年底,我國全鋼胎生產能力將達到1.65億條以上,半鋼胎生產能力將達6億條以上。也就是說中國目前每天可以制造的汽車輪胎近250萬條。從2014年設備招投標情況看,新上項目和產能依然火熱。
中國輪胎商務網(m.jppiwci.cn)據輪胎工業協會數據統計,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企業在中國建有20多家工廠,主攻中國輪胎中高端市場,而盡管工廠數量較少,世界輪胎巨頭仍占據了中國乘用胎市場70%左右的市場份額,載重胎30%左右的市場份額。中國稍具規模的輪胎企業達到500多家,在世界輪胎巨頭設法滿足國內高端市場需求的同時,中國輪胎企業子午胎出口比例達到45%左右,主攻中低端市場。國內輪胎企業為能在中低端飽和的競爭市場中生存而拼盡全力擴大出口,結果是遭受越來越頻繁的貿易保護壁壘。
在經濟新常態下,由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輪胎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產能利用率低下,惡性競爭加劇,輪胎價格持續下行,企業財務成本較高,輪胎企業效益大幅下降。減產停產企業持續增多,企業風險在加速集聚,整個行業面臨著一場“產能過剩危機”。產能過剩問題對于輪胎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持續的阻力,去產能和供給側改革成為輪胎行業宏觀政策引導的主基調。
抓住去產能“牛鼻子” 向“僵尸企業”宣戰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列為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首。近期陸續舉行的地方兩會上,多個地方將清理“僵尸企業”,視作去產能的“牛鼻子”。而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是“僵尸企業”實現“安樂死”的關鍵。
輪胎“僵尸企業”,是指那些不賺錢、高負債、吃補貼、靠吸食社會資源度日的企業。“僵尸企業”之所以“僵而不死”,與地方或明或暗的支持有很大關系。必須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清理“僵尸企業”,知易行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清理“僵尸企業”會給就業帶來多大的影響,下崗職工如何安置,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這兩年,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續推進,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5年之內鋼鐵產能要去掉1-1.5億噸。現在大量的退養一批、辭退一批、分流一批、協議保留一批,我們正在從鋼鐵、煤炭兩個產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產能。5年之內,鋼鐵產能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中央也已經拿出一大筆資金作為獎補資金,重點幫助國有企業安置這些困難職工。徐紹史表示,有中央政府的指導,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市場人士表示,除了政府支持,清理“僵尸企業”還可以借用市場的力量。民營企業可通過投資參股對“僵尸企業”進行改造,也可承包租賃或委托經營“僵尸企業”,實現民資、國資的雙贏。
我國輪胎行業洗牌 “去產能”必須再加碼
日前,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堅持用法治和市場化手段,化解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推動行業結構優化、脫困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在濟南舉行的山東“兩會”上,山東省長郭樹清格外強調,“下決心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輪胎、地煉等行業去產能,依法限產停產治理大氣污染物排放不達標企業。”
郭樹清表示,山東省經濟面臨著結構不合理、不協調、不可持續等諸多深層問題。要下決心推動鋼鐵、煤炭、水泥、有色、船舶、輪胎、地煉等行業去產能,實施化工產業搬遷改造和結構調整攻堅戰。對喪失自我修復能力的企業,應該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實現市場出清。同時,要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業界人士認為,山東還密集分布著其他大大小小的輪胎企業,其輪胎生產量占據著中國輪胎行業的半壁江山,此舉將對山東輪胎乃至中國輪胎行業產生重要影響。數據顯示,在2015年世界輪胎75強排行榜中,僅山東就有17家,在2015年前7個月的輪胎產量中,山東省占據了50%的份額。
三大橡膠生產國限制出口能倒逼輪胎去產能嗎?
從3月1日起,占全球橡膠總產量70%左右的國際三方橡膠理事會成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開始限制天然橡膠的出口量。3月1日當天橡膠價格上漲400元/噸。順丁橡膠3月1日出廠價上調后,經銷商價格也緊隨其后出現上漲。業界人士認為,上述利好因素,將會刺激天然橡膠價格逐步上升。天然橡膠是大宗商品反彈的急先鋒,中國是全球天然橡膠最大的需求國,一年消費量大概在400多萬噸,產量大概70-80萬噸,對外依存度超80%。在供給側改革的新思路中,橡膠產業鏈的供給側在國外。天然橡膠的漲價將倒逼國內輪胎的去產能進程。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全年累計產銷超過2400萬輛,其中乘用車產銷首次突破2000萬輛。特別是2015年12月,全國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15.93%和15.39%。受汽車購置稅減免影響,低排量汽車銷量也在回升。截至1月15日,國內全鋼胎企業開工率為55.84%,較上周上升3.88%;半鋼胎企業開工率為63.74%,較上周上升7.20%。市場人士認為,在價格接近底部時,市場定價的話語權幾乎已經完全移到了下游,甚至是完全的終端消費,下游輪胎開工率的上漲是天然膠價格上漲的一大利好。
中國輪胎商務網(m.jppiwci.cn)據有關業界專家分析,作為輪胎主要原料的橡膠漲價以及下游汽車銷量的回升將成為輪胎漲價的利好因素。從輪胎行業情況看,第一季度各大品牌的促銷會議傳來的市場信息表明,輪胎企業已經將去年的庫存基本消化,代理商進貨時也變得更加理性和謹慎。一些大的輪胎公司開始走高端路線,不再單一追求產能,而小工廠倒閉的越來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輪胎供給端,輪胎行業在去產能的供給側改革上初見成效,市場存在漲價預期。
行業洗牌加劇 市場集中度提高
業界專家認為,目前中國輪胎企業眾多,行業集中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2013年統計數據看,子午胎收入前三甲企業占協會48家企業子午胎總收入的27.64%。2013年度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中,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三巨頭銷售收入占前75強的39.36%。美國輪胎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固特異、米其林、普利司通3家企業占美國輪胎市場份額的60%以上。
市場人士認為,從發達國家輪胎行業的發展經驗來看,當市場競爭加劇,部分無法適應競爭的企業被淘汰或被并購,行業集中度會逐步上升,最終形成幾家實力強大的大型輪胎企業。從近兩年國家出臺的輪胎產業政策上已經可以看到這種導向,雙錢集團、賽輪股份、雙星股份等企業已開始了并購工作,國內輪胎行業整合洗牌將成為必然。
2016年,我國輪胎行業處于去產能的發力期,將逐漸均衡“僵尸企業”、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及國家主管部門等利益對壘,在“壯士斷腕”的決心下,在國家對于僵尸企業產能出清的保障下,在市場化對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在國際產能合作和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下,輪胎行業去產能有望打出階段性的殲滅戰,僵尸企業加速出清。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共同發力,在財政稅收、環保、企業運營等方面進行“組合拳”,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輪胎行業才能實現壓減產能的新突破,同時在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有效實施下,行業洗牌加劇,市場集中度提高,將實現輪胎行業景氣度回升。
本文系中國輪胎商務網(m.jppiwci.cn)原創作品,若需轉載務必以超鏈接的形式注明出處,轉載時嚴禁任何有悖原文的文字修改;本網有權對所有侵權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