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非上市公司、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制造企業中國化工集團(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簡稱CNCC)通過全資子公司中國化工橡膠公司與全球第五大輪胎公司——意大利大型輪胎企業倍耐力(Pirelli)達成并購協議,收購金額高達71億歐元(約合481億元人民幣)。這是迄今為止中資企業在意大利的最大一筆投資,也將成為最近三年中國制造業的最大海外收購交易。
中國化工計劃與倍耐力的股東成立一家新公司,首先以18億歐元收購Camfin公司手中26.2%的倍耐力股份,并計劃最終全盤收購后者。交易完成后,倍耐力將從米蘭股票交易所退市。倍耐力CEO普羅維拉表示,這項收購將“保證倍耐力的發展和穩定”。收購完成后,倍耐力的年產量將翻番至1200萬只。
中化集團近年來開展一系列并購活動,下屬中化橡膠是中國最大的輪胎生產商。2014年11月,中化斥資6.4億美元收購挪威REC太陽能公司。此次大手筆投資倍耐力,中化希望可以增加自身的技術能力,在幫助擴張自己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的同時,還能更方便的進入國際市場。此前中國輪胎在美國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信達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郭荊璞認為,對于中化來說,并購倍耐力的時機非常合理。倍耐力可以改善中化的現金流,并體現在該公司2015年財務報表中。瑞銀(UBS)預測,如果此次收購最后能夠成功完成,對于世界輪胎產業會是一次洗牌,中化橡膠和倍耐力的合作將會產生一個輪胎巨頭,占據10%的國際輪胎行業份額,僅次于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法國米其林(Michelin)及美國固特異(Goodyear)等競爭者。
倍耐力:全球高端輪胎翹楚
成立于1872年的倍耐力是國際輪胎業的傳奇,擁有140多年的研發制造歷史。該公司在全球設有24家工廠,擁有兩萬多名員工,2014年銷售額超過60億歐元,銷售網絡遍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高端市場排名第一,其生產的倍耐力輪胎一直都是奧迪、賓利、法拉利、蘭博基尼、寶馬、奔馳等高端汽車品牌指定的原廠配套胎。倍耐力是F1賽事輪胎官方贊助商,也是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的最大贊助商,倍耐力年歷更是時尚界的風向標。
亞太區唯一的倍耐力生產基地——倍耐力輪胎有限公司,位于山東省兗州,由倍耐力和兗州華勤集團合資建立,其中倍耐力控股90%,中方占股10%。倍耐力中國的產品涵蓋了卡車胎、轎車胎、高性能競技用摩托車胎等。倍耐力稱,兗州工廠在去年已成為其全球最大的工廠。
倍耐力未來將會把業務分拆為汽車、摩托車輪胎和重型車輛輪胎兩部分,重型車輛輪胎部門會同中國化工控股的風神輪胎(中國十大輪胎品牌之一)合并,從而使風神的產量增長一倍,組建成全球第四大卡車輪胎生產企業。近些年來,風神不斷贊助各種大型國內及國際賽事,如沃爾沃帆船賽、中國越野拉力賽、女足世界杯、NBA猛龍隊等,力求將自己的品牌形象拓展到海外。
“驅逐”俄國熊
在歐元匯率持續走軟之際,中國企業成群結隊地走出國門,到歐洲去撿便宜貨。從葡萄牙保險業到法國旅游業,各行各業的國外企業都成為中國企業的收購對象。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每年的海外支出增幅約為10%。和美國不同,歐洲各國對中國企業與資本持歡迎的態度。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上花掉了700億美元。2015年至今,中國在歐洲的并購金額已達120億美元,接近去年同期69億美元的一倍。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評論認為本次交易主要針對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Camfin一半的股份被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擁有。交易完成后,該公司將不再是倍耐力第一大股東。而俄石油選擇賣出股份,表明該公司在能源價格大降和俄羅斯經濟不振的影響下,資金流面臨困境。對于倍耐力來說,其第一大股東是歐洲和美國的制裁對象一事無疑讓這家公司感到不舒服。
過去一年時間里,中國投資者花費數十億歐元資金來收購意大利一些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具標志性意義的公司的股份,可謂“抄底意大利”,包括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意大利電信、意大利第二大銀行Mediobanca、電纜巨頭普瑞斯曼(Prysmian)、能源巨頭埃尼集團(Eni)和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等。但到目前為止,尚無中國企業尋求取得其所投資之公司的控股權。
與此同時,對于遭受6年來第三次經濟衰退的意大利企業而言,被中國“買下”也成為了他們非常迫切的需求。意大利《共和報》的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企業控股大約200家意大利企業。彭博社(Bloomberg)的數據表明,2014年歐洲只有英國吸引的中國并購資金超過意大利。
摩根大通助陣
在中化并購倍耐力的交易中,華爾街大行摩根大通(JPMorgan)獨家向中化提供了68億歐元的過橋貸款融資。同時,摩根大通在這起收購中還出任中化橡膠的財務顧問;洛希爾(Rothschild)與中化財務出任中化集團的聯席財務顧問;精品投行諾斯德(Lazard)向Camfin提供投行服務。
由于傳統投行業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大銀行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提供過橋融資、對沖與利率掉期等金融產品向客戶收取更多的費用,作為增加盈利的新模式。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向來以付費吝嗇著稱,大型國企的并購如中國南車與北車的合并、中信泰富的資產重組并未給外資投行提供業務機會與收入。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