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獎賽周四,倍耐力的歡迎晚宴前,我們有幸與很小的一組媒體一起詢問了倍耐力的賽事總監Paul Hambery一些問題。但顯然保羅回答也很謹慎,一直到了中國大獎賽前,在“VIP圍場參觀環節”,我才獲得機會向陪同我們的工程師Anthony問出自己一些真正關心的問題。
1 新規則的挑戰所在
-今年輪胎最大的挑戰在于打滑,由于扭矩增大,下壓力減小,幾乎在每個檔位輪胎都會出現打滑現象。目前最大的挑戰是縱向承受的力,而不是橫向承受的力
2 大雨胎,已經盡力了
-目前倍耐力全雨胎的排水速率已經可達65升/秒,但阻礙雨戰安全性的已經不是將輪胎下方的水排出,而是當你每秒向后車撒65公斤水時,后車什么都看不見了。所以,倍耐力處于兩難的處境,排更多的水,反而更不安全。
3 兩款輪胎的差距在1.5秒,但……
-理論上,軟胎和中軟胎在中國的差距高達1.5秒,但這是單圈差異,隨著Stint試跑,差距會顯著縮小。此外賽道相對低溫,也能縮小2款輪胎的差距。在上一站當漢密爾頓防守羅斯伯格的時候,德國人顯然沒有這么大的優勢。
4 上海站的策略本該是軟-軟-中軟
-周日賽前,Anthony 堅信最快的比賽策略是軟-軟-中軟,甚至跟我打賭肯定會有車隊堅持1停策略。
5 倍耐力也有省胎傳奇
-過去幾年倍耐力總是與輪胎磨損聯系在一起,但事實上90年代初,他們征戰F1時,卻是以耐磨著稱的,Jean Alasi 最引以為傲的防守塞納25圈的比賽,當時他的泰瑞爾賽車搭載倍耐力賽車可以用一套胎跑完比賽——當時的規則同樣不允許比賽中加油,就這樣比賽中,他領先使用固特異的塞納。
6 新聞官Roberto
-倍耐力的新聞官Roberto,此前是意大利Sky體育的主播。在20多年的F1報道經歷中,他印象最深的比賽是1987年的銀石大獎賽,這里我賣個關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出來看看。周四的倍耐力活動結束后,我給他打了車——送他去了……
7 索伯的優勢
-2011和2012賽季,索伯享有輪胎保護的優勢,除了懸掛設置外,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他們的空氣動力性差,對輪胎的壓力小,自然也就能保護輪胎了,“但這幾年輪胎越來越硬”,索伯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8 大車隊的壓力
-確實空氣動力性不好的中小車隊強烈要求較軟的輪胎,這可以限制類似紅牛發揮全部空氣動力優勢。倍耐力也想這么做,但不幸的是,我們這項運動由4支大車隊主導技術走向,而他們則一致要求更硬的輪胎。
9 P-Zero Trofeo
-這不是廣告,P-Zero Trofeo是倍耐力專為高性能車型研發的輪胎,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可以應付日常使用,還能在賽道日活動中表現的如熱熔胎一般的抓地力,并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堅持挺長的公里數——但加了R以后,一個賽道日也就該換胎了。
10 輪胎工程師的日常生活
-當得知我為EVO China工作后(我的Pitpass上的工作機構),Anthony立刻變魔術一樣的拿出了最新一期英文版EVO讓我簽名,并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看過每一期的雜志。Anthony自己開保時捷,但生活中從來不去參加Trackday——因為他心疼輪胎,他強調自己每條車都使用倍耐力輪胎。
還有一件同樣重要值得大書特的是,倍耐力的Paddock Club招待棒極了。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