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經歷2009年的業績“井噴”,國內輪胎行業的景氣度便面臨向下的壓力。輪胎行業2010年的日子不好過,面臨著出口受阻、外資“蠶食”、成本上升這“三重門”,令輪胎企業雪上加霜。部分業內人士因此悲觀地認為,輪胎行業今年或將逐步進入“冬眠”。
外銷還在惡化
美國輪胎“特保案”使我國輪胎出口遭受重創。目前輪胎出口額比“特保案”發生前下降了70%~80%。2010年中國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貿易環境,出口阻力越來越大。現在向我國輪胎出口企業提出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國家已達十余個。2月2日,印度財政部又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等國的炭黑征收為期5年的從量反傾銷稅。今年,對于出口占比達40%的中國輪胎行業來說,出口市場大幅增長可能性很小。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日前指出,2010年將是“輪胎特保案”對我國輪胎產業損害最嚴重的一年,而世界輪胎等橡膠產品市場沒有明顯回暖,更增加了我國橡膠工業運行的困難,今年可能成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橡膠行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目前,輪胎出口形勢惡化不僅是產品結構的原因,市場萎縮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內銷外資“蠶食”
內銷市場同樣不容樂觀,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國輪胎公司,已紛紛落戶中國。原國有重點輪胎企業,已有50%被外資并購。國內子午胎市場80%以上的份額,也已被外資輪胎廠商侵蝕。據專家預測,再過幾年,國外輪胎公司生產的輪胎將占據中國70%左右的市場份額,目前中國輪胎企業已陷入被外資“蠶食”的危機之中。
這種“蠶食”具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一是外資布局從搶點式轉向控制全局;二是外資投資從謹慎轉向大膽;三是外資產品從單一式轉向系列化,以求全面提高市場覆蓋率。外資品牌在中國的競爭態勢,已使國內品牌輪胎的市場優勢受到嚴重威脅。由于外資品牌輪胎逐漸占據中國輪胎的高端市場和配套市場,中國輪胎業將面臨殘酷的“重新洗牌”。
成本持續上升
當前市場狀況表明,1月份輪胎業利潤將繼續下滑。利潤下降主要是兩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原材料價格暴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飆升,二是企業不能通過提價全面消化成本壓力。按照目前平均水平,普通轎車用胎成本約增加15%,卡車及工程用輪胎成本增加25%~30%。2009年四季度至今,天然橡膠價格一度逼近歷史高位,每噸上漲約960美元,漲幅相當于45%;順丁膠每噸上漲39%;丁苯膠每噸漲價37%。除了主要原料保持連續上漲趨勢外,運輸成本也在上漲。
原材料價格的倒逼讓輪胎生產企業頗受煎熬。在輪胎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的微妙平衡市場格局下,外部的原材料價格成為決定行業盈利水平的關鍵因素。天然橡膠為占比最大的原材料,其價格對公司利潤率影響重大。以全鋼胎為例,天然橡膠價格每上漲10%,將給輪胎企業新增加600元左右的成本。
尋求可行之路
盡管國內輪胎業遭遇三重困局,但多數業內人士對此持有信心。國內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依然是橡膠輪胎行業增長的需求助力。雖然今年受需求增速下降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輪胎行業不可能繼續“井噴”,但也不至于“冬眠”。我國目前是第一汽車大國,從汽車需求增長預測來看,未來兩年15%增長率可以維持。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替換胎市場將進一步加大。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化解前進中的阻力,2010年輪胎業的可行之路在哪里?
依筆者之見,在中國輪胎行業發展路途上,首先應嚴格對資質企業進行“精簡整編”。目前,輪胎企業數量不少,惡性無序競爭激烈,先要解決好內斗、內耗的問題。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改變“兩頭不討好”的狀況。再次,政策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工信部近期可能很快出臺相關政策,提高輪胎行業市場準入門檻是政策的核心內容,應該取消一些產品質量差、出口價格低、信譽不佳的企業和經銷商的外貿自營權,有效地提高輪胎出口的競爭力。此外,除了在產能規模上有所要求之外,還會對鼓勵和限制發展的產品品種做出要求。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